深夜的臥室,兩部手機螢幕在黑暗中無聲閃爍。她指尖滑動,認真瀏覽「生產後如何恢復親密關係」的各類問答;他戴著耳機,專注觀看「工作壓力大對夫妻生活的影響」的短影片。
這個場景,生動勾勒出當代無性婚姻的典型狀態——
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會「談論」愛,卻比任何時候都更不會「做」愛。
多項權威婚戀研究揭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:相當比例的已婚人士(普遍認為超過三分之一)正經歷著低頻或無性婚姻。而更令人意外的是,在這些「靜音婚姻」中,大多數人依然給自己的婚姻打出了7分以上的滿意度評分。
這或許印證了前文所描繪的狀態:當生活的齒輪嚴絲合縫地運轉,身體的疏遠反而成為了一種可以被接受的妥協。我們不再追問「為什麼不再觸碰彼此」,而是學會了在共同還貸、撫養孩子的日常中,找到另一種形式的默契。
只是夜深人靜時,那道未說出口的隔閡突然清晰:
原來我們早已習慣了不再渴望對方。
圖片由Indhira Adhista在Pixabay上提供
無性婚姻的寂靜並非一成不變,它常常披著不同形式的「外衣」悄然存在。那些缺乏親密接觸的夫妻,往往陷入了幾種典型的「休眠」狀態——表面上或許風平浪靜,內裡卻各有各的停滯原因。以下是五種最常見的模式:
他們是高效的生活合夥人,能精準定位對方每件襯衫的收納位置,牢記水電費的繳納日期。日常交流像一份嚴謹的工作備忘錄:「物業費已交」、「明天家長會你去」、「記得買降壓藥」,唯獨缺少了「今天很想你」這樣的溫度表達。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關係過度功能化,像一台精密運轉的機器,卻遺忘了滋養情感連接的潤滑劑。當所有精力都投入維持家庭事務運轉,親密本身就被遺忘了。
一句產後的無心評價,一次被遺忘的結婚紀念日,或是長期積累的微小傷害未被撫平。每一次未被妥善處理的衝突,每一次被忽略的情感需求,都會在心靈深處留下印記,並在身體層面築起無形的屏障——伴侶靠近時的不自覺緊繃、下意識的躲避,都是身體比語言更誠實的表達。身體的記憶遠比大腦的遺忘機制更頑固、更長久。
從熱戀期的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」,到如今的「三秋不見正好清靜」。這種婚姻如同長期未升級的操作系統,為了維持基本運轉,不得不關閉所有「非必要」功能。最終,夫妻互動只剩下最基礎的消息提醒:轉發班級群通知,共享家庭聚餐定位。親密接觸被視為高能耗的「奢侈程序」,在精力匱乏時被率先關閉。
這類夫妻彷彿生活在不同的時區。時間管理軟體的統計往往揭示一個殘酷事實:他們每天的「有效交集時間」平均不足30分鐘,甚至低於與普通同事的相處時長。親密接觸需要像安排跨國會議一樣精心協調。現代職場的高壓環境、育兒責任的不均衡分配,是造成這種「時差」的主要推手。當夫妻連基本的共處時間都無法保證,親密關係自然如無源之水。
工作調動、異地求學、照顧異地父母……現實因素迫使夫妻長期或週期性分居兩地。物理距離成為最直接也是最難逾越的障礙。短暫的相聚如同「候鳥歸巢」,往往被時差、疲憊或積壓的瑣事填滿,難以迅速重建親密氛圍。長期的分離不僅阻斷了身體的接觸,也可能讓情感聯結在無聲中變得稀薄,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節奏後,「在一起」反而需要重新適應。
圖片由kirill_makes_pics在Pixabay上提供
表面的平靜之下,無性婚姻的成因常常盤根錯節。它並非突如其來的故障,而是多種「隱形推手」在日積月累中編織成一張網——這些因素潛藏於身體感受、心理動態、生活重壓與社會規訓的交匯處。
高強度的工作、漫長的通勤、堆積如山的瑣事,讓身心長期疲憊不堪。當精力被榨乾,「性致」往往成為最先被捨棄的選項。身體的疲憊,是慾望最直接的冷卻劑。
從嬰兒的啼哭到青少年的課業,育兒的責任(尤其常由母親承擔)全方位消耗著時間、精力和情感。當父母自身被掏空,留給伴侶的親密空間自然所剩無幾。
產後恢復、激素波動、慢性疾病或藥物副作用、更年期不適等生理變化,都可能直接給身體按下「暫停鍵」。同時,過往未被化解的衝突、累積的怨懟或情感忽視,會在心靈深處留下印記,導致伴侶靠近時身體不自覺地「繃緊」或「遠離」。
日常爭執的積累、有效溝通的缺失、讚美欣賞的減少、浪漫元素的消失⋯這些都在無聲消耗夫妻間的情感聯結。當「情感賬戶」長期赤字,親密接觸就成了難以負擔的「奢侈品」。
智慧型手機、社群媒體、短影片⋯這些「數位伴侶」無時無刻不在爭奪注意力。睡前各自沉浸在螢幕的藍光中,成了比相擁而眠更「習慣性」的選擇,親密空間被嚴重擠佔。
婚姻的意義已不再僅僅與性和生育捆綁。伴侶更是人生夥伴和精神支柱。這種觀念進步有其積極面,但也可能讓部分伴侶認為,「只要其他方面和諧,沒有性生活,關係也能維繫」(儘管另一方未必認同)。
圖片由Devin Edsel在Pixabay上提供
流行觀點常把無性婚姻簡單歸為失敗,但心理學和科學揭示了更複雜的現實和多元的可能。
別把它想像成某天突然關掉的開關。研究顯示,無性婚姻更像一次漫長的落日,源於日常生活中無數個未被察覺的微小疏離動作。伴侶靠近時身體那半寸不易察覺的後移,洗澡時浴室門鎖那聲習慣性的咔嗒,聊天窗口裡逐漸消失的擁抱表情,深夜那句脫口而出的"改天吧"。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迴避,每一次都在無形中為關係降溫。積累到某個點,親密感彷彿自然蒸發了。理解這個漸進過程,是找回連接的第一步——關注那些細微的靠近或推開的信號。
那個總在加班避開親密時刻的人,可能默默包攬了所有家務。那個婉拒身體接觸的伴侶,可能記得你每一個生活細節。心理學稱之為「過度補償」:他們並非不愛,而是透過在其他領域(通常是服務或物質付出)拼命做到「完美」,來平衡因迴避親密產生的內疚感,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。這種努力值得肯定,卻繞開了核心問題。真正的親密需要情感和身體的在場感,不是靠代勞洗衣做飯就能替代的。看見這種模式,才能開啟坦誠對話。
沒有性生活本身並不判婚姻死刑。許多伴侶在精神共鳴、相互扶持和生活協作上依然深感滿足,關係質量很高。心理學指出,真正的危險信號是雙方都進入了"無感區":你們不再記得上次牽手何時,不再為此感到一絲遺憾或改變的衝動。這種平靜的接受,意味著修復關係的原始動力已經熄滅。當"無性"從困擾變成了無需討論的背景音,這才是關係內核開始鬆動的時刻。保持對親密度的覺察,比頻率本身更重要。
社會敘事常將無性與失敗劃等號,其實太過片面。婚姻是多維度的連接網絡,當雙方在情感支持、深度對話、共同目標、彼此尊重和生活默契上高度契合,並能開放溝通、接納現狀時,無性婚姻同樣能提供深厚的安全感和滿足感。
當性生活長期停滯,直接嘗試性接觸可能適得其反。兩顆紅豆婚戀顧問提供4種非性親密行為,幫助你們逐步重建身體信任。
重建連接不妨從最簡單、最非性的肢體接觸起步。互相塗抹護手霜,就像給長期休眠的觸覺神經做溫和的復健訓練。每天一個紮實的擁抱,幾分鐘專注的肩部按摩,能慢慢融化冰封的感覺。神經科學研究為此提供了依據:非性的親密接觸同樣能促進催產素("擁抱荷爾蒙")的分泌,有效緩解壓力,增進情感聯結。關鍵在於從小處著手,循序漸進,避免給彼此施加壓力。
心理學研究揭示,新鮮的共同體驗能有效重啟大腦的慾望系統。試試在工作日午休時溜回家享受短暫的「二人世界」,或者把固定的約會地點從客廳沙發換到某個有特色的咖啡館、書店角落,甚至是精心佈置的車庫一角。這種打破常規的「小冒險」,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激情火花。不必追求戲劇性的改變,有時僅僅是場景的轉換,就能激活沉睡的感覺。
與其被動等待「自然而然」發生的浪漫時刻(可能遙遙無期),不如主動創造並捍衛專屬的二人時光。例如,約定每週三晚上九點,無論多忙都雷打不動地暫停一切,給予對方30分鐘專注的、不受干擾的陪伴。這種刻意為之的儀式感,初期可能略顯生硬,卻能有效打破疏離的慣性。關鍵在於將這段時間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「頂級優先事項」,如同對待最重要的會議。堅持幾週後,身體的記憶和親密感會逐漸復甦。
溝通方式的更新能為關係重啟創造新的可能性。嘗試用「我想念你手指的溫度」代替充滿指責的「你最近都不碰我」;用「我在XX酒店訂了兩小時的休息房,想和你獨處」代替直白卻可能帶來壓力的「今晚要不要」。這種語言系統的「版本升級」,能降低對方的防禦心理,為親密互動打開新通道。時刻銘記:你們是站在同一邊、共同面對問題的戰友,而非對立雙方。多使用表達自身感受和需求的「我語句」,避免使用指責性的「你語句」。
圖片由Alam Chablé Canté在Pixabay上提供
婚姻幸福的核心指標從來不是性生活的頻率。
日本學者追蹤十年發現,保持規律性生活的夫妻平均幸福感是8.2分,而情感和諧的無性伴侶也能達到7.5分。
這微小的差距揭示了一個關鍵事實:他人制定的標準,遠不如你們自身的真實感受重要。
婚姻中最危險的陷阱,就是盲目對照雜誌刊登的「完美頻率」,或是醫生手冊裡的「健康次數」。這些數字就像不合腳的鞋子,外表光鮮卻讓人步步疼痛。
在這個崇尚多元價值的時代,婚姻的幸福配方絕非流水線產物。有人沉醉於麻辣火鍋般的濃烈激情,有人偏愛清粥小菜式的平和相守。關鍵在於,雙方都能坦然且真誠地確認:「我們現在的相處模式,讓我感到舒適、滿足和被愛。」
當身體親密進入休眠期,恰恰是檢驗關係本質的時刻。真正成熟的伴侶會在這個階段發現:那些清晨共享的咖啡香氣,深夜脫口而出的童年記憶,或者對方生病時自然遞上的溫水,這些日常積累的默契才是更堅韌的聯結。身體可以暫停對話,但靈魂的共鳴從未中斷。
因此,面對無性階段,與其追逐虛幻的「標準答案」,不如錨定關係的本質:那份深度的理解與接納。
放下對頻率的執念,將此刻視為一次珍貴的校準——共同確認並守護,那個真正屬於你們二人的、讓彼此靈魂自在呼吸的節奏。
圖片由olcay ertem在Pixabay上提供
封面照片由 Indhira Adhista 在 Pixabay 發布
Original article in simplified Chinese. Translated by AI.